-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 2020-06-12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2020-06-05 来源:教育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纲要》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纲要》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印发实施《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讲话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学科专业、一流本科、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等工作中进行重点部署,指导研制出台《纲要》。
印发实施《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印发实施《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答: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就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么?
答:教育部坚持“四个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第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第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重要作用的同时,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建立包括内容体系、教学体系和工作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体系,也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第四,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一方面及时总结各地各高校典型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方面,《纲要》是如何考虑的?
答:《纲要》提出,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明确了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四是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增强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自觉践行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
五、《纲要》是如何构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的?
答: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纲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
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3种课程类型,分别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其中,又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提出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7大类专业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使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高等职业学校根据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分类推进。
六、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纲要》在抓好课堂教学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答:《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
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指导高校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在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要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功夫落实到位。
其次是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课程思政教学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七、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纲要》有哪些考虑?
答:《纲要》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广共享”,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
二是要“强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
三是要“重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
四是要“树表率”,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要“深研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积极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
八、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方面,《纲要》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答: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一是要“上下”同步齐动。“上”到战略精心谋划,教育部将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工作。成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下”到一线落地生根,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明确经费支持,加强课程思政经费保障。
二是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课程思政示范典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在全国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