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
  • [国内]三是三非三趋势:"互联网+"教育是什么样的?
  • 2015-07-08

  • 阿里云近日宣布启动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联合8大高校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预计在3年内完成100所高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拟培养5万名云计算和数据科学工作者。

    教育领域的投融资风暴接踵而至,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拥抱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引起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互联网+在哪些方面影响教育?未来趋势如何?记者带着疑问走进高校进行采访。
     

    更开放、更平等:传统教育生态三重壁垒被打破
     

    教育曾被称为21世纪最保守的行业之一,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也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

    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141116日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 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值此春风,强区域化、半封闭性的传统教育生态三重壁垒将被打破。  首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赵国庆认为,它打破了权威对知识传播的垄断, 拓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一方面,互联网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价值,惠及数以万计的学生;另一方面,因区域、时间、师资导致的教育鸿沟逐一被填平。

    青海大学本科生程万琼告诉记者,观看清华线上教育平台学堂在线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几乎是他每天课后的必修课,在线教育平台中的创业、技能培训课程给有需求的成人提供了二次就业和创业的更大可能。

    互联网+打破的第二重壁垒是师生之间的边界。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权威来源是教材及把握教材的教师,互联网平台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更多通道,师生间知识规模的天平不再绝对地偏向教师。

    与其控制学生、灌输学生,不如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关注他们对学校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上海徐汇区一名教师在其个人博客中写道。

    此外,被打破的第三重壁垒是、优等生”“后进生的界定不再泾渭分明。认真听讲、不开小差的总是优等生,逃课上网、不写作业的就是后进生等诸如此类的评判标准不再适用于各个学段的学生。

    优秀学生的定义也应当被改写,以传统校内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察方式或许已经过时了。中国人民大学大四学生仲童轩说。

    凡事搜一搜:在线课堂风头正劲 校园是否会被取代?
     

    互联网+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然而互联网+为教育领域播撒的除了红包,也有炮弹

    一种声音说,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

    北京市西城区高中毕业生家长刘伟成向记者反映,凡事问百度的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得过于便利,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被削弱,使孩子专注度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明显不足。

    也有声音说,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剥夺,德育、美育、体育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学生与实践、现实脱节,对智力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培养并无裨益。

    这些随之而来的担忧引发了教育界对传统校园在线课堂是否互为替代的讨论。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消失一半,哈佛商学院院长说,不是50年,是15年。未来校园真将被取缔吗?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取知识的渠道除了校园生活中与同辈和前辈的交流、课堂听讲与讲座活动,还有实验室或实践中的讨论 与合作。前两种渠道或被在线教育取代,因此,未来大学教育中灌输知识的比例会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实操和讨论课程的增加,尤其是交互式学习、分享与讨论。

    随着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融合性不断增强,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未来大学还会存在,但已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大学了。李志民说。

    再者,网络课程数量与规模急剧膨胀,而教学质量谁来把关?知识点、价值观的正误谁来审核?新的教育生态形成过程中,新的矛盾层出不穷,悬而未决。
     

    育为本、网为用:直面新旧教育生态更替、顺势而为
     

    不可否认,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一次生态更替,然而,不论互联网+教育如何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特点,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特征,其本质还在教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教育核心层面的东西几千年中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作为信传播的媒介与工具,并无法具备教育的精神、理念与哲学。

    有业内人士表示,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都会对文明产生巨大影响,未来互联网+教育将面临三大趋势。

    教师的角色定位将经历三大转变:从资源提供者到资源选择者和资源组织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问题解决者,从集体化教育者到个别化教育者。

    同时,随着在线课程用户黏性的走高与增值服务的需求提升,互联网教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评价将接受第三方指导、认定,评价标准将被确立。

    最重要的趋势在于,互联网与校园的资源依存关系将趋稳、相辅相生,公众对校园功能升级将抱有更大。

    赵国庆说,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教育应该有明显的分工,学校教育应由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转变。

    李志民则认为,面对知识更替的加快,知识与信息获取的易得性、低成本性等多重挑战,高等教育应就如何升级功能”“如何成为知识创造的源头”“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科学评价和指导学生科研及创新等问题给出答案。

     

    (转载自上海教育新闻网|原文链接